防治水稻螟虫,应以预防为主,采取综合防治措施。一是采取稻堆、稻草沤制、春耕、灌溉等措施灭蛹,减少越冬虫源。其次,在成虫盛期用黑光灯诱杀,并及时拔除死苗和白头株。第三,选择抗病虫害能力强的植物品种。四是螟卵孵化高峰期至幼虫期应合理使用农药。俗话说,早稻病多,晚稻虫多。要想获得水稻高产,防病除虫很重要。水稻病虫害在早晚季节都会有一定程度的发生。

但由于生长时间和季节不同,受外界环境和气温的影响不同,两季水稻病虫害程度也不同。

一般早稻因气温低、抗病力弱,易感病。第二天夜间气温高,害虫种类多,繁殖代数多,害虫密度高。

水稻螟虫是水稻螟虫,主要是二化螟和二化螟。水稻各个生育阶段都可能遭受螟虫为害,每种螟虫为害的症状基本相同:

水稻分蘖期受害时,心叶逐渐卷曲、变黄、枯死,形成死芯苗;孕穗期受损,引起枯穗、白穗;抽穗后受害,形成虫害植株,空粒多,千粒重减少。

二化螟为害还会造成死边和死鞘,而二化螟为害的特点是进入水稻植株后呈环状取食,形成褐色的破环。

水稻螟虫很难控制。它们世代重叠、大小不一,很难确定具体的施药时间。第二个原因是,当它们钻入水稻植株后,我们喷洒的农药很难与昆虫接触,所以效果较差。

有人说它用的是内吸传导性杀虫剂。试想,这些内吸性农药必须被叶子或根部吸收,然后通过汁液在稻株内的流动扩散到各个部位才能发挥作用。

在这个过程中,每一步都会有“吃、拿、卡、要”等拦截。当它到达蛀虫的嘴时还剩下多少?

还有一点就是这些年我们用了很多杀虫剂来对付蛀虫,它们的抗药性已经大大提高了。

当这两个原因结合起来时,我们使用内吸性杀虫剂来杀死已经侵入水稻植株的蛀虫,但效果实际上是微不足道的。

如何防治水稻螟虫

有效防治水稻螟虫,应以预防为主,采取综合防治措施。

一是采取稻堆、稻草沤制、春耕、灌溉等措施灭蛹,减少越冬虫源。

其次,在成虫盛期用黑光灯诱杀,并及时拔除死苗和白头株。

第三,选择抗病虫害能力强的植物品种。

四是螟卵孵化高峰期至幼虫期应合理使用农药。

如阿维菌素、甲维菌素、氯虫苯甲酰胺、多杀菌素、茚虫威、四氯虫苯甲酰胺、杀虫剂等。

上述杀虫剂可混合使用,以提高杀虫效果。

对于较老的幼虫,可以使用阿维菌素茚虫威(或多杀菌素乙酯),或甲维盐茚虫威(或多杀菌素乙酯);对于较幼的幼虫,可以使用氯虫苯甲酰胺、四氯虫苯甲酰胺。酰胺等具有较强的内吸性,可以保护叶片。

防治水稻病虫害时,要注意对症用药,不要滥用药物或剂量,以免造成作物损害和不必要的损失。可结合有关部门通报的防治害虫的时间和使用的农药,以及农药的用量和防治方法等。